当前位置:首页 > 院校专业介绍
主要院系:
主要奖项:
- 学校介绍
- 专业介绍
- 生源地及学生数量
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,以工为主,工、理、文、经、管、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,是教育部、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,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,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(航空航天)培养基地,已经基本建设成为“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”、“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”,努力打造“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技术工程研究基地”。
学校始建于1952 年,是原航空工业部所属的6 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,前身为“沈阳航空工业学校”,后历经“东北第一工业学校”、“沈阳航空学院”、“沈阳航空工业学院”等发展阶段,于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”。2014年,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沈航;2016年,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决定在“十三五”期间继续共建沈航。2017年,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沈航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共建航空发动机学院。
学校占地1731亩,建筑面积81.7万平方米,固定资产总值27.45亿元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.98亿元。截至2019年8月21日,图书馆入藏图书1299281册(包括图书、过刊、学位论文,不包括院系图书),报刊4590种;电子图书693768册。现有各类学生21000余人。
学校具有推免硕士研究生资格,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,现有1个博士一级学位点,15个硕士一级学位点,1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;现已形成了以“航空装备设计制造与试验技术”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航空宇航学科群和以“航空信息化与控制技术”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信息科学学科群。
学校下设26个教学、科研单位;现有59个本科专业,其中包括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,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2个,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,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3个,省级示范专业6个,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,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,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,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,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,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,10个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;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,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,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,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8个省级虚仿真中心,10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,1个省级综合实验实训基地,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。近年来,先后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5项,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,省级一等奖13项;目前建有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,省级精品课程27门(包含精品课、视频公开课、资源共享课),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10项,校级资源共享课35门。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,近三年,学校共实施各级“大创计划” 1038项,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997余组次。学校共实施各级“大创计划” 1038项,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1388组次。
建校以来,学校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,其中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,千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,百余人担任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副总经理、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职务,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近年来,学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%以上。
学校现有“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”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,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(工程中心),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。“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”,是3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。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“十二五”重大科技平台,成功研制了三款新能源飞机,其中,我国首型电动双座飞机“锐翔”(RX1E),是世界上仅有的按照美国ASTM标准进行适航审定的四款飞机之一,是国家民航管理局颁发“适航型号合格审定证书”的第一款电动轻型飞机。“十一五”开始,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、973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防预先研究项目、国防基础科研项目、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0余项;科研指标逐年提升,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8亿元以上,发表北大核心以上高水平论文3380余篇,其中 SCI收录论文 546篇,EI 期刊论文 509篇,ISTP 收录论文560 篇,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99篇。申请专利共计623 项,其中:发明专利427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54项、外观设计专利18项、软件著作权专利24项;授权专利共计316 项,其中:发明专利167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23项、外观设计专利1项、软件著作权专利25 项。教师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7项,其中:省一等奖5项、省二等奖14项、省三等奖8项。
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人,专任教师1047余人。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特聘院士11人;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19人,硕士生导师369人;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479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43人;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,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,省级教学团队3个,辽宁省高校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1个,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,校级教学名师25人。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,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1人,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,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,辽宁省特聘教授6人,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,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百、千层次53人,辽宁省“兴辽英才”青年拔尖人才4人,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。
学校现有近70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,学历生规模名列省内高校前列,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培养院校资格,2013获评"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",2018年获评"辽宁省来华留学特色院校"。学校与俄、美、法、英、韩、日等40多个国家的1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。现开办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,与友好院校开展校际联合培养和长短期交流项目20余个。近五年,学生出国(境)外交流学习近500人次,教师赴国(境)外进行科研合作、学术交流、进修培训300多人次。
学校以“立足航空、明德育人、求实拓新、志在卓越”为办学宗旨,凝炼了“德能并进、勇毅翔远”的校训,形成了“勤奋、严谨、求实、创新”的校风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,学校将坚持把立德树人、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,把服务辽宁、助力振兴作为重要面向,把学科建设、内涵发展作为工作主线,把依法治校、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,深入推进产教融合、军民融合发展,全力打造高协同学科体系、高标准培养质量、高水平创新能力、高素质人才队伍、高品位校园文化,在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中,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。(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8月)
学校风采